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飞鸟各投林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做官的,最终家业衰落凋零;富贵的,到头来金银散光耗尽。
施恩的人,能在绝境中死里逃生;无情无义者,终得明确的报应。
欠了人命的,已将性命偿还;欠了眼泪的,泪水早已流尽。
冤冤相报的恶果实在不轻,人生的分离聚合都是前世注定。
若想知道为何短命,且问前世因果;老来获得富贵,也不过是侥幸之幸。
看破红尘的,选择遁入空门;痴迷不悟的,白白送了性命。
这一切就像鸟儿吃完食物飞向树林,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干干净净!

注释
凋零:衰落。
冤冤相报:以冤报冤的因果报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红学界通常主张此曲十二分句分别隐喻正十二钗命运,但具体归属尚存争议,亦有学者不认同按人分派的方式。周汝昌指出,“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两句概括 “家亡” 之态,其余分句对应关系为:有恩者死里逃生指巧姐,无情者分明报应指王熙凤,欠命者命已还指贾元春,欠泪者泪已尽指林黛玉,冤冤相报实非轻指迎春,分离聚合皆前定兼指贾探春与史湘云,欲识命短问前生涉及贾迎春与贾元春,老来富贵真侥幸属李纨,看破者遁入空门为惜春,痴迷者枉送性命是秦可卿。俞平伯则认为:为官者家业凋零对应史湘云,富贵者金银散尽指向薛宝钗,有恩者死里逃生仍指巧姐,无情者分明报应属妙玉,欠命者命已还指迎春,欠泪者泪已尽为黛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曲以对仗句式总括金陵十二钗悲剧命运,家业凋零金银散尽写家族衰颓,死里逃生枉送性命状个体遭际,借前定前生强化宿命感。结句食尽鸟投林以意象群喻世态炎凉,白茫茫大地收束全篇,于凝练笔墨中尽显封建家族覆灭的苍凉与世事空幻的哲思。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7篇诗文  883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百字令·丁酉清明

厉鹗 厉鹗〔清代〕

春光老去,恨年年心事,春能拘管。永日空园双燕语,折尽柳条长短。白眼看天,青袍似草,最觉当歌懒。愔愔门巷,落花早又吹满。
凝想烟月当时,饧箫旧市,惯逐嬉春伴。一自笑桃人去后,几叶碧云深浅。乱掷榆钱,细垂桐乳,尚惹游丝转。望中何处,那堪天远山远。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吴伟业〔清代〕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问说

刘开 刘开〔清代〕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