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八月并州雁·三乡时作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
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里从并州飞来的雁群,清澈的汾水照映你们的身影。
一阵惊叫唤起傍晚的响笛,大雁的身影渐渐飞入秋天的云层。
在楼中看见大雁的身影渐渐消失,只是声音依旧能在枕边听清。
你们飞来南方还要飞回北方,而我却不能够跟随你们去往远方。

注释
并州:古九州之一,辖地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古之一部。
三乡: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三乡镇。
清汾:清澈的汾水。汾水为黄河支流,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太原。
旅群:指大雁之群体。
一声:指大雁鸣叫。
数点:大雁飞翔的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诗人携家避难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八月,一个黄昏时分,诗人看见远处云端群雁南飞的影子,联想到大雁飞过家乡并州和清汾。大雁能按季节自由地南来北往,而自己好似一只离群的哀鸿,则没有办法回故乡,感物伤怀,于是创作该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龙德寿编选.《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27-28页

赏析

  该诗首联便有一种突兀之感。中秋八月,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这般空旷寂寥的景象,最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再加上北雁南归,更让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北方的故乡。彼时诗人正避乱异乡,有家难回,思乡之情早已刻骨铭心,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己度物,遂谓鸿雁是从故乡来。诗人“雁”前着“并州”二字,为全诗之纲,以下诸句,或想象,或见闻,或感叹,皆由此引发而加以渲染。“清汾”二字,就季节而言,上承“八月”,因为唯秋季河水才清澈见底。就意象言,它又具有典型环境的意义。诗人南渡后,故乡已陷人战乱中,城池、人民,想已面目全非,惟汾水依旧,可以想见。且河岸是雁群栖息之地,河水清澈,水天相映,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八月并州雁》是元好问所作的一首诗。首联的中秋八月之景加上北雁南归,使诗人想起北方的故乡。颔联言群雁的惊惧之状,暗寓战乱之象。颈联从悬想虚拟转人实写。尾联就是诗人对其何以如此钟爱秋雁,一往情深的回答。全诗借看到并州征雁的所思所感,抒发了颠沛流离中的诗人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尤其尾联对北归大雁的羡慕之情表达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心绪。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25篇诗文  476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石岭关书所见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满江红·枕上吴山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枕上吴山,隐隐见、宫眉修碧。人好在、断浑似,画图相识。罗袜尘香来有信,玉箫声远寻无迹。恨不将、春色醉仙桃,迷芳席。
婵娟月,韶华日。梦已尽,愁仍积。江花共江草,几时终极。锦树摧残胡蝶老,冰绡剪破鸳鸯只。拌楚云、湘雨一生休,休相忆。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